國家銀行在2月24日與國內汽車業者進行會議後宣佈,將維持今年1月1日落實的銀行領域「負責任貸款指南」,以免國內的家庭債務日趨嚴重。
同時,根據汽車業者代表的詮釋,國行相信汽車銷量下滑與貸款申請被拒案例升增,並非新指南所造成,而是國內銀行業者的錯誤詮譯和執行問題而已,並將與業界進行深入溝通。
在對上述的事項做出分析之前,必須注意的是,這個意題涉及4個層面,即國行、國內銀行業者、汽車業者及廣大民眾。因此,要剖析這課題,則必須從兩大因素來論述,即大馬的借貸趨勢,以及消費者所面對的借貸風險。
銀行業者的執行問題?
大馬汽車商公會(MAA)2月20日公佈的數據顯示,1月大馬汽車銷量下跌25%;而普騰經銷商協會隨後則披露,今年首兩個月,高達70%的汽車貸款申請被拒。因此,銷量下滑與貸款申請被拒的案例,自然就歸咎於,1月1日開始實行的「負責任貸款指南」。
會議的結果是,國行依然堅守本身的立場。但意外的是,汽車業者卻對會議結果感到滿意。這似乎說明,新貸款指南並非罪魁禍首,而是銀行業者在執行該項措施所出現的偏差與誤解。
換言之,這個會議將球踢給了銀行業者。汽車業者認為,銀行業者「過度關注」借貸者的能力與負擔。可是,問題在於,這真的是銀行業者的執行問題嗎?
不妨看看1月各領域的貸款成長。根據國行2月29日出爐的數據,2012年1月份的銀行貸款成長,從去年12月的13.6%,大幅回調至12.1%。其中,汽車貸款成長的增幅,也稍微放緩至5.7%。
若就貸款申請與批准而言,汽車貸款的申請達62億令吉,按年與按月分別下滑15.5%與16.3%;而汽車貸款申請的批准額,按年與按月更下跌18.4%與11.7%,至31億令吉。這意味著,汽車貸款的批准率仍處在50%的水平線間,即處在合理的水平。
也就是說,若從1月份的整體數據而言,至少可看出的是,銀行業者並沒有真的的收緊「雨傘」,亦沒有過度「關注」貸款者的負擔能力。
2大風險
既然銀行的貸款數據沒有出現貸款成長因新措施而大幅放緩的跡象,那麼國內汽車業者,尤其國產車業者所提出的70%貸款申請被拒,又該如何解釋?
倘若業者的言論屬實,銀行貸款申請批准率的數據依然持平在50%,則反映出兩個層面的狀況。
第一,低收入者確實面對借貸無門的情況,而國產車業者亦面對著銷售量下挫的衝擊。第二,若國產車70%的貸款被拒,這意味著額外的20%批准額,已被中高收入者的貸款所填補。也就是說,中高收入者的貸款數量已出現增加的跡象。
1.低收入者的隱憂
先從第一個角度切入,即低收入者的借貸風險,這也是國行目前非常看重的潛在風險。
從限制信用卡的持卡數量與限額,及以淨薪資作為貸款比重的計算,都再再顯示,國行有意降低這群低收入者的借貸活動。
然而,就國產車銷售商而言,這確實就為他們帶來了危機感。畢竟,從汽車價格作為計算,往往國產車的價格較進口車更為便宜,而低收入者也主要選擇國產車來代步。
舉例來說,一個剛出來社會的年輕人,月入2500令吉,扣除公積金後,淨收入為2225令吉。為了尋求上班的代步工具,他必須要購買汽車。若以他的薪金計算,2225令吉的1/3,每個月可負擔741令吉的汽車貸供期。然而,一旦購買了汽車,汽油、泊車費、維修費、過路費等開銷,至少將耗去500令吉。
同時,加上房租、保險、生活開銷等,收入所剩無幾,似乎就沒有任何剩餘的資金。因此,當汽車出現維修問題,或生活上突然必須耗費一些資金,他們將面對資金拮据的狀況。若他們選擇將汽車貸款押後償還,把該筆資金用來應急,在長年累月下,入不敷出的問題將讓他們陷入債務危機。
還有一個問題,許多年輕人的第一個貸款負擔,並非是汽車貸款,而是信用卡債務。因此,若低收入群體以債抵債,更終將陷入破產的邊緣。
倘若這是個人問題,或許並無大礙。然而,當國內家庭債務持續高企,而這些低收入群體又佔國家經濟體系的一大部份時,該債務風險的連鎖反應將會為國家的生產力帶來摧毀性的影響。
儘管這些低收入群體占國內銀行貸款的比重並不高,但不要忘了,國家經濟的絕大部分勞動力與生產力,皆來自這個群體。
一旦他們債台高築,並疲於解決債務問題時,國家的生產力自然將大受影響。
低收入者無法取得汽車貸款,他們除了面對交通上的難題外,可能會轉向「大耳窿」借貸,進而造成更多的社會問題。但是,國行的職責,是從經濟的角度去考量,而絕不能因為上述的問題而切足適履,遷就低收入群體。
同時,交通工具與代步的問題,應該由政府相關單位去解決;而「大耳窿」借貸會否惡化,則是執法單位的職責。
至於國產車業者,是否應該轉換個思考角度,即汽車生產應該以素質作為出發點,而非價格作為衡量,這樣才能吸引中高收入者,轉向購買國產車呢?
2.過度借貸的衝擊
至於第二層面的問題,即過度借貸的風險。關於這方面的風險,除了指中高收入的群體外,當然還包括大型與中小型企業。
無可否認的是,國行全新的借貸指南,並沒有嚴格限制中高收入群的貸款,雖然說以淨收入作為貸款計算的,是全盤受用的法則,但對於這些高收入群而言,基本上應對起來,還是綽綽有餘。
對高收入群而言,更高的刷卡限額,才是更值得注意的風險。必須理解的是,若毫無節制地借貸,並持續將借貸金額維持在頂限水平,便等於毫無危機意識。
且讓我們再看一個例子。一個月入2萬令吉的經理級人士,追求高尚生活,駕豪華跑車、住高級洋房、吃喝玩樂全都是最奢華的享受等,為了滿足這些生活要求,每月花費接近2萬令吉,甚至是超過2萬令吉。但由於過去至今,尚能負擔該些開銷,因此,銀行亦放心借貸。
然而,從過去98年與2008年金融風暴所累積的經驗,中高收入群一旦揮霍無度,最先受到衝擊的,往往就是這一群人。
同樣的,對於企業而言,倘若融資貸款的比重過高,也存在著上述的風險。這也就是,每每分析一家上市公司時,皆要考量其負債的原因。
借貸非增加收入方法
儘管如此,高收入群與大型機構借貸風險所帶來的衝擊則又有所不同,他們有能力提前預知風險的升溫,只要有能力及時解決問題,還是可以度過難關。
比如說,中高收入者逐步面對債務問題時,可以變賣資產來解決眼前的危機,甚至整理其資產與借貸組合,來調整其債務負擔。
雖然這些群體或企業能預先瞭解與處理其債務問題,但是,一旦債務危機無法獲得解決,其對經濟的衝擊,將比低收入群體更為直接與明顯。
其一,政府的稅收將大受衝擊,必須增加政府的財政赤字。其二,銀行的資金缺口將會增加,嚴重的話,將會面對資金匱乏的局面。
總結而言,回到一個現實的層面,最終的問題,並不在於國行的新貸款指南,也不在於銀行的執行能力,而汽車製造商若能轉變心態,也不是大問題。最大的問題在於,作為消費者的國民,尤其低收入群,應該轉變借貸的心態,腳踏實地去提升收入,減少借貸的需求,共同提高國家的競爭力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